欢迎访问保健观察网!

甜粽VS咸粽,到底哪种好?答案……

时间:2025-09-15 来源: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作者:佚名

  

  

  端午节的饮食文化承载着深厚的民俗传统与历史记忆。甜糯的豆沙粽、咸香的蛋黄肉粽……这些传承千年的美食中蕴含着怎样的营养密码呢?

  一、粽子是高碳水主食

  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糯米或黄米,搭配不同馅料与包裹工艺,形成独特的各种风味。传统的各种粽子虽然营养价值有些许差异,但整体而言,都有高碳水化合物的共同特点。

  以糯米粽为例:糯米的碳水化合物含量为78.3克/100克,能量为350千卡/100克。如果吃一个中等大小约100克的粽子,里面大约包含80克糯米,能量就可达280千卡。

  馅料提供的能量同样不可小觑。传统的肉粽会用到五花肉、咸蛋黄、豆类(如黄豆粉、绿豆等)、植物油等作为馅料,这一番操作给原本“富裕”的能量又狠狠地拔高了不少。比如有的裹蒸棕,不仅个头大(每只粽子重量可达500~600克甚至更重),里面还包裹着足量的五花肉等,能量暴增,一个粽子包含的能量差不多相当于6碗米饭(每碗米饭以150克计)。

  相较于普通的大米或面粉,糯米的支链淀粉含量更高,因此口感软糯,很容易不小心就吃多了。同时,糯米的营养特性容易造成胃排空延迟,过量食用粽子会可能会导致腹胀、反酸。所以,无论从控制能量还是有助消化的角度,吃粽子一定记得“别吃多”!

  二、粽子的主要营养成分

  传承千年的美食能流传下来,一定传承着人类的智慧。除了糯米本身能提供一些维生素和钙、磷、钾等矿物质,豆馅、枣馅、肉馅或者蛋黄馅等,也能为人体提供蛋白质、脂肪等多种营养成分。这些都完美契合了现代营养学提倡的食物多样、合理搭配的膳食指导原则。“米团子”经过箬竹叶或芦苇叶的包裹,不仅加持了粽叶食用价值,而且还是一次性的绿色包装,践行了绿色环保的理念。

  ●糯米主要营养成分(每100克)

  能量:350千卡

  蛋白质:7.3克

  脂肪:1.0克

  碳水化合物:78.3克

  维生素B1:0.11毫克

  维生素B2:0.04毫克

  钙:26毫克

  磷:113毫克

  钾:137毫克

  三、粽子的分类

  1.甜粽(豆沙粽、蜜枣粽等)

  通常偏甜,糖含量较高,能迅速补充能量,但过多食用易导致血糖波动,肥胖人群和糖尿病患者需谨慎选择。

  2.咸粽(鲜肉粽、裹蒸粽等)

  馅料中常加入五花肉、咸蛋黄等,富含优质蛋白质、脂肪及维生素A,同时也伴随着高钠高脂的“重口味”,过量摄入可能增加患高血脂的风险。三高人群要浅尝辄止。

  四、粽子怎么吃?

  粽子食材的营养成分相对而言较单一,主要以碳水化合物为主。因此我们建议,把粽子当点心吃时,尽量少吃,最好把粽子提供的能量计入三餐中,以免影响正常的膳食营养构成,导致能量过剩。个头较大的粽子建议最好和家人分享而不是“独享”。各类人群进食粽子时,需要视自身情况而定:

  1.含有肉类、蛋黄的粽子,能量通常较高,患有肥胖、冠心病、胰腺炎、胆石症以及肝脏疾病的人建议谨慎选择。

  2.蛋黄粽富含胆固醇,需要低胆固醇饮食的人群,如吃了蛋黄粽子,记得要用心规划食谱,减少其他富含胆固醇食物的摄入。

  3.糖尿病患者需要注意:糯米中支链淀粉的含量高,升血糖较快,所以吃粽子一定要控制量,同时需相应减少主食摄入量;还要注意搭配蔬菜一起食用,保证膳食纤维的摄入,以降低一餐食物总的升糖指数。

  4.老年人和小孩,因其胃肠消化功能较弱,吃粽子的量也不能多,并且要吃热的粽子,凉粽子不好消化。

  5.对于健康成年人,各种粽子原则上可以自由选择。但也应注意粽子中含有的脂肪、糖和盐,适量食用就好,建议当成早餐或中餐的组成部分。

  端午节吃粽不仅是中华民族习俗的传承,也是我们进行健康管理的实践:控制食量,科学搭配,让我们在延续文化记忆的同时守护健康,让传统美味与现代营养知识完美相融。

  (来源:中国疾控中心)


原文链接:https://wjw.fujian.gov.cn/ztzl/jkjy/jksh/202505/t20250531_6920394.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分隔线----------------------------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保健观察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华夏世家中医学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保健观察网 bjgc.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3387021 010-56153985,监督电话:17610609455,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jiankangfzdyzx@163.com 客服QQ:2894426415 通联QQ:491393325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北京华夏世家中医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