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至2025年,本市开展第六轮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预防为主、平急结合;科技引领、前瞻布局”,对标国际、国内最高标准,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增能力,持续提升本市公共卫生综合服务能力和公共卫生社会治理水平。一批重大项目、重点成果、重要经验从中涌现,进一步健全超大城市公共卫生体系,强化公共卫生应急、服务、协同、保障等关键能力,不断满足城市发展和市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为此,特别推出“第六轮公共卫生三年行动计划巡礼”专题,积极营造全社会关注、支持和参与公共卫生工作的良好氛围,助力增强市民群众获得感、满意度,有力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事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本市建设成为全球公共卫生最安全城市典范之一。
作为常住人口超2400万的超大城市,上海始终聚力筑牢超大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屏障。围绕医院感染防控与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两大核心领域,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牵头复旦大学、上海市院内感染质量控制中心(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同启动第六轮上海市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上海市院感防控和实验室生物安全能力建设项目(以下简称“项目”)。立足于全市医疗机构、科研机构和生物企业的现实需求,构建起全链条、多层次的防控体系。
从“建标准、强教学、育人才、树示范、攻技术”多维度切入,实现从“基础防控”到“精准高效”的跨越,为全市院感和生物安全管理构建了可持续运行、动态优化的体系保障,为超大城市医院感染防控及生物安全筑牢坚实屏障。
01制定领先技术标准体系,填补细节空白引领示范
在提升上海院感防控与生物安全能力的系统工程中,该项目以“标准先行”为战略指引,致力于打造国内领先的技术规范体系。
三年来,项目着力推动院感防控与生物安全技术规范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制定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标准,并对现有规范进行了优化升级。这些技术文件涵盖了院感核心制度、消毒隔离标准、实验室风险分级管理、病原微生物操作规范等关键领域,不仅与国家现行标准高度接轨,还结合本市实际,在细节上填补了空白。通过科学论证与试点验证,这些规范在国内外均处于先进水平,确保了在应对新发传染病、复杂感染事件及实验室突发风险时具有充足的技术储备和操作指引。
项目聚焦院感防控关键领域,率先制定并完善9项具备国内外领先水平的标准与共识,推动防控工作从“经验化”向“标准化”转变。目前,已发布并落地的有《医疗机构室内空气微生物控制要求》、《成人门急诊急性呼吸道感染诊治与防控专家共识》等4项成果,直接指导医疗机构空气净化、呼吸道感染处置、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随着地方标准《医疗机构血源性病原体感染控制要求》的编写完成,将进一步规范血源性病原体安全等防控流程。未来,计划持续拓展耐药菌、传染病、水源性感染等重点领域防控边界。
02构建闭环质控体系,锻造专业化骨干队伍
即使再完善的技术标准,也需依靠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方能有效执行。为此,该项目突破了传统培训模式,着力构建了覆盖院感与生物安全全链条的教学课程与质控体系。
为解决院感防控教学资源分散、实操性不足等问题,项目打造系统化教学体系,构建3套教材+36学时课程,实现“教材-课程-实训”全覆盖,为防控能力提升提供核心支撑,夯实人才培养“奠基石”。
为解决生物安全课程缺乏系统性、分层次教学的问题,项目建立了模块化课程体系,内容涵盖法律法规、技术规范、风险评估、应急处置等核心模块,并针对不同对象(管理人员、实操人员、运维人员)设计分层分级的培训计划,既满足基础知识普及,又强化高风险岗位的实操能力。
质控体系则对培训过程、操作技能考核和日常执行情况进行持续跟踪与评估,形成“培训—考核—整改—再培训”的闭环管理模式。这一体系有效保障了技术标准的推广落地和持续执行,为长效运行提供了制度支撑。
03技术赋能虚实结合,创新教材引领培训
为彻底扭转院感防控及生物安全培训中“纸上谈兵”的困境,该项目将教材建设视为知识转化与能力提升的关键枢纽,致力于推动教学内容与模式的革新。
在教材建设方面,项目突破传统静态教学的局限,融入了多种前沿技术与最新实践成果。项目特别对实训资源进行补充,拍摄完成相关操作实训教学视频,直观演示标准流程,累计供超50万人次学习使用。例如,虚拟仿真实操系统、可穿戴监测设备等新技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场景相结合,使培训更贴近真实工作环境。同时开发了生物安全智慧课堂及AI助教系统,使学员获得个性化学习路径与即时答疑支持,在情景化演练中精准识别与纠正操作风险。
教材内容紧跟国际学术前沿和最新法规要求,涵盖多耐药菌防控、气溶胶风险控制、全基因组测序在病原监测中的应用等热点领域,提升了学习的针对性与实用性。目前,已出版《全球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精选及解读(2022-2025)》、《医院感染控制持续质量改进》等3套核心教材,为全国医疗机构感控人员提供参考。2025年9月正式出版的《上海市级医院技术培训系列教程(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同步配套教学视频,进一步强化实操指导。
融合前沿技术的教材开发,不仅增强了学员的学习兴趣和理解深度,也为技术标准的普及推广提供了高质量的教学资源。
04万人培训,打造感控及生物安全“主力军”项目
项目高度重视人才培养,通过系统培训、外部进修、专家授课和实地演练等多种途径,以“师资带动骨干、骨干覆盖全员”为思路,构建分层分类培训机制,推动院感防控及生物安全队伍从“少数专职”向“全员专业”拓展。目前,项目已培训院感防控骨干师资110人,覆盖三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机构等各类单位,建立常态化培训“种子团队”。生物安全培训骨干师资80余人,覆盖全市医院、高校、科研单位、企业的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依托师资团队开展规模化培训,累计培育院感防控及生物安全技术骨干超12000人次。
这批具备国际视野和扎实实操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和骨干师资,不仅能在本市范围内承担院感与生物安全管理的重要任务,还能在全国乃至国际合作中发挥引领作用。
目前,部分学员已在国家级专业委员会、行业学会等平台担任职务,进一步提升了本市在该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为未来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智力保障。
“希望通过体系化的院感防控和实验室生物安全能力建设,全面提升上海市相应领域的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建成立足上海,辐射周边乃至全国的运行管理模式和前沿技术高地。”项目负责人——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院长吴凡在项目设立之初说道。目前通过标准制定、课程推广、教材应用和人才输送的综合作用,项目成功推动了全市范围内医疗机构、科研实验室和生物企业在感染防控与生物安全管理方面的统一化、标准化。无论是在医院临床一线,还是在科研与生产实验室,均可按照同一套管理标准和操作规范执行,极大减少了因标准差异导致的管理漏洞与风险隐患。这种一致性不仅提升了日常工作的安全性与可控性,也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确保了跨机构、跨部门协作的高效与有序。
项目的实施成果显著提升了全市院感防控与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整体能力。一方面,技术标准和管理体系的统一减少了防控盲区,降低了院内感染与实验室生物危害的发生率;另一方面,人才储备和培训体系的完善,提升了全行业的应急响应速度与处置能力。同时,教材与培训的持续更新,使本市院感与生物安全工作始终保持与国内外先进水平同步,具备较强的适应性与前瞻性。
本项目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形成了院感防控与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全链条提升模式,实现了全市整体工作的系统性跃升,为构建安全、高效、可持续的公共卫生防线提供了坚实保障。
11月12日,陕西省卫生健康委规信处...
11月6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1月4日下午,西安市第八医院组织开...
2025年11月10日,市卫生健康委...
为践行国家医改精神,西安市第五医院多...
文/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保健观察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保健观察网 bjgc.org.cn 版权所有。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