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每年高达54万人发生心脏性猝死,而院外抢救幸存者不足1%,多么触目惊心的一组数字,而ICD(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是目前预防心脏性猝死最有效的治疗方式。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与进步,EV-ICD(血管外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应运而生,开始续写生命接力故事的新征程……
漫漫求医路
“叮咚,叮咚”一阵急促的门铃声响起,打破了心脏中心一病房的静谧,而此时正值凌晨2点多,护士心头一紧——急诊?因为对于夜班医护人员来说,没有突如其来的“声音”就是好消息,如床旁的呼救器声、监护仪的报警声、值班室的电话声……果不其然,患儿小然面色煞白、眼神涣散,在父母搀扶下拖着无力的身躯缓步到护士站。值班医师潘俊翔及护士迅速而有序地为患者备床、吸氧、采血气、心电监护、测SPO?、完善心电图……一气呵成;持续室性心动过速,心率200~220次/分,镇静、紧急床旁电复律,转复正常窦性心律。患儿状态明显好转,父母紧锁的眉头稍稍舒展一些。
3年多前,9岁的小然因跑步后恶心、呕吐就诊,发现其频发多源室早和室速,室早总数4万~5万次/24小时,辗转于多家医院,先后应用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仅能将其控制在1.5万~2万次/24小时,期间亦在某三甲医院接受了射频消融术,遗憾的是并未成功;无奈只能继续吃药维持。但更令人揪心的是近3个月内,小然在安静状态下已经晕厥2次,这种毫无征兆猝不及防的晕厥,带给小然的是如影随形挥之不去的恐惧。小然父母多方打听,慕名联系到我院心脏中心小儿科李小梅教授,希望再次射频消融根治室早室速。来京途经603公里,可能过于劳累,患儿再次出现恶心、呕吐数次,伴心悸、乏力不适。就在入院前10分钟,小然又经历了1次近乎晕厥,当时心率高达220次/分。
个体化精准治疗决策
李小梅教授带着大家仔细梳理小然的病例资料,射频消融本身并非简单手术,对小然来说更是复杂棘手:
1.室早室速呈多源性,至少3种形态;2.近乎晕厥时的持续室速与平素记录到的短阵室速不同,仅一份Holter中记录到由另外一种形态室早诱发;3.平素监测有持续2~4小时基本无室早时段;4.麻醉对室早的抑制。无论哪一条,都直接关乎是否具备手术条件及手术成功率——射频消融难以成功。对于小然而言,持续恶性室速若不及时干预,无疑是致命威胁。并非每次晕厥都能幸运缓解,即便侥幸脱险,一次次濒死的体验与心理创伤,终究会彻底击垮这个孩子。因此,最关键的是要预防猝死。
植入ICD,使恶性室速在萌芽状态即将其遏制。而目前可供临床选择的有三种ICD,该选择哪一款?
1.经静脉ICD:面临的风险——血管阻塞、狭窄;感染,尤其是感染性心内膜炎、血栓;电极脱位,术后早期上肢需较为严格的制动等;
2.皮下ICD:无ATP(抗心动过速起搏,无需除颤电击,损伤极小)及停搏后起搏功能,体积大(130g),除颤能量高(80J),寿命相对较短(7.3年);
3.EV-ICD:兼具ATP、停搏后起搏功能,体积小(77g),除颤能量低(40J),寿命长(11.7年),缺点是价格偏贵。
综合评估,李小梅教授认为更为稳妥的治疗方案有两种:1.射频消融+ICD植入+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2.植入ICD+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医疗本身并非冷冰冰的技术,而是有温度的医学科学,我们不仅要依托医疗技术为生命兜底,亦应秉持人文关怀为生活减负。近年来东奔西走的各地诊疗已然让本不富裕的家庭更加捉襟见肘,而ICD本身费用昂贵。该如何选择?鉴于射频消融成功率低,会增加费用负担,李教授倾向于直接ICD植入。
李小梅教授与小然父母进行了长达30分钟的面对面沟通,将小然的病情、可能的治疗方案及存在的利弊,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细致地一一详述,因为即便是不同领域的临床医师也未必明白专业的问题。经过1天的思考,小然的父母最终决定选择EV-ICD联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与李教授的意见不谋而合。因为小然的未来还很长,在可以为小然提供可靠生命保障的同时,也可以最大程度保护血管资源、减少终止室速时的痛苦,为其长远健康与后续诊疗留有余地。
术前准备
方案既定,筹备工作便紧锣密鼓地开始进行,首先要申报EV-ICD新技术。李小梅教授亲自与张明奎院长沟通,得到院领导极大肯定与支持,各相关科室迅速联动——导管室、设备科、医务处、医保办公室等部门同步加紧协调流程,仅用2个工作日便完成了所有申请材料准备及流程审批。随后与放射科沟通,完善肺部增强CT,切片厚度<1.5mm,重建内乳动脉、测量胸骨长度等等,为手术进行提供翔实数据支撑。
即便ICD是一项成熟的技术,但毕竟EV-ICD有技术革新,因此亦不可掉以轻心。李小梅教授进行术前仿真模拟练习,逐一把关每一步操作环节,提前预判可能出现的风险并制定应对策略。并联系麻醉科做好手术麻醉预案、小儿心外科备台以备不时之需,全方位保障手术顺利与安全。
心脏中心小儿科EV-ICD首植成功
2025年11月5日17:00,小然在护士及家人陪伴下送入导管室,李小梅教授团队严阵以待,并邀请李学斌教授担任手术指导。麻醉科主治医师任倩倩为小然气管插管,平稳麻醉后,术者与助手均身着重达30斤的铅衣,李小梅教授开始摆放标准体位、消毒、铺巾,保证术区视野及术区清洁无菌;画体表标记线、做切口、分离组织、送电极、打隧道、做囊袋、固定……张仪副主任医师从旁协助,李学斌教授悉心指导,一切均有条不紊地进行。过程听起来似乎很轻松,其实稍有不慎就面临穿破心包、胸膜的风险。
当诱颤并除颤1次成功,无影灯下,李小梅教授与李学斌教授眼神里那属于匠人的锐利渐渐隐去,转而浮上一丝如释重负的疲惫以及深深的欣慰……
次日,当李小梅教授查房时,小然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希望那个被疾病偷走笑容的孩子重新回归于她本该灿烂的世界。
此次EV-ICD的成功植入是清华大学附属医疗系统的首次植入,也是国内首批。EV-ICD因其置于血管外、兼具ATP及停搏后起搏功能且体积小而独具优势,能够更好地惠及患儿。
李小梅教授则表示,EV-ICD仅仅是医学科学不断进步的一个缩影,对于新技术,我们始终秉持最为审慎与负责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初心——既不畏惧技术探索中的挑战,更愿以持续学习的态度深耕钻研。让新技术成为我们手中的利刃,使其更精准地解决患儿的病痛,让他们更早地享受前沿医学的福祉,拥有更高质量的生活,有一个明媚的未来!
11月12日,陕西省卫生健康委规信处...
11月6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1月4日下午,西安市第八医院组织开...
2025年11月10日,市卫生健康委...
为践行国家医改精神,西安市第五医院多...
文/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保健观察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保健观察网 bjgc.org.cn 版权所有。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