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保健观察网!

活态传承民族医 精准培育基层才 贵州中医药大学时珍学院推进师承教育改革纪实

时间:2025-11-11 来源:贵州省中医药管理局 作者:佚名

  一种融汇院校教育、师承传授与民族医学精髓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正在贵州中医药大学时珍学院结出硕果。该校与铜仁市卫生健康局深化合作,通过一场深刻的师承教育改革,为苗、土家等民族医药的活态传承探索出新路,精准培育出一批既懂理论又擅实践的应用型中医药人才。

  改革背景:破解传承困境,服务基层需求

  中医药师承教育长期面临“院校重理论轻实践、师承难规模化、民族医药传承断层”的困境。为破解这一难题,2024年12月以来,贵州中医药大学时珍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与铜仁市卫健局深化“政校医研”协同联动,聚焦民族医药传承、产业发展与服务提质三大任务,创新推进师承教育改革。

  该项改革紧扣《贵州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以苗、土家、侗等民族医药文化传承为核心,构建“院校传承+民间守护”双轨体系,旨在培养“理论扎实+技能精湛+产业适配”的复合型人才,助力“县办中医医疗机构全覆盖”和“农村30分钟中医药服务圈”建设目标。

  创新模式:三段递进培养,三维一体评价

  学院创新构建“师承+院校+民族医学”三位一体培养体系,形成“三段递进”培养路径:

  基础阶段:夯实中医经典与现代医学基础,强化《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核心经典课程;

  实践阶段:开展“三跟三记”实践(跟门诊、跟采药、跟炮制,记医案、记方剂、记心得),由130名临床导师(含8名非遗传承人)和40名学校老师实行“双导师制”指导;

  提升阶段:深入临床基地参与疑难病例会诊,确保每年接触特色病例不少于20例。

  课程设置上,学院构建“通识+师承+民族”双轨体系,开设《苗药资源学》《梵净医药》等特色课程,并将“民族医学传承”设为必修模块,系统传授“指诊法”等特色诊疗技艺。考核标准采用“知识30%+技能40%+素养30%”结构化方案,细化经典背诵、医患沟通、特色技艺等指标,推动民族医药从“口传心授”向“标准化传承”转变。

  实践成果:国家级认可与基层实效

  2025年3月,该模式被纳入铜仁市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人才建设核心举措。同年7月,《中国教育报》以《三位一体育杏林 岐黄薪火永相传》为题专题报道改革成效,引发广泛社会关注。

  近年来,32名毕业生扎根铜仁基层医疗单位,覆盖12个区县乡镇卫生院,运用民族医药特色技术年均服务患者超6万余人次,其中3万余人次受益于苗医“赶风疗法”、土家医“灯火疗法”等特色诊疗。

  创新平台:科技赋能传承,科研推动发展

  学院联合铜仁地区基层医院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仡佬族医“杨氏接骨术”规范整理研究》省级课题3项并获批立项。基于土家医“灯火疗法”开发的VR模拟教学系统,实现了抽象技艺的可视化教学,显著提升传承效率。此外,学院成立民族医药挖掘整理与传承创新研究中心,系统研究300余条民间验方,建立苗医特色案例库和疑难病例库,推动民族医药从“经验医学”向“证据医学”转变。

  未来展望:打造“黔东模式”,服务“十五五”规划

  围绕“十五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学院将申报武陵山区民族医药传承创新基地,打造“云上师承”智慧平台,推动民族医药与人工智能、大数据深度融合。同时,总结改革经验,向贵州省其他市州推广“师承+院校+地域医学”融合模式,并依托少数民族节庆活动,开展中医药文化“六进”活动,打造民族医药文化传播品牌。

  贵州中医药大学时珍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学院将坚守“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初心,深化“政校医研”协同机制,力争将师承教育改革打造为贵州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名片”,为建设健康贵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更大贡献。


原文链接:https://atcm.guizhou.gov.cn/xwzx/zyyw/202511/t20251104_8891375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分隔线----------------------------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保健观察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华夏世家中医学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保健观察网 bjgc.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3387021 010-56153985,监督电话:17610609455,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jiankangfzdyzx@163.com 客服QQ:2894426415 通联QQ:491393325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北京华夏世家中医学研究院